首页 手游资讯文章正文

2分钟科普“星悦云南麻将怎么让系统发好牌(真的有挂确实有挂)

手游资讯 2025年05月08日 23:35 11 苏公子南伽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 ,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 ,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点击添加客服微信

1.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 ,通过添加客服微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

【央视新闻客户端】



导读: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9.0级地震发生后 ,受海啸影响,福岛第一电厂发生核泄漏,引发社会大众对核辐射的恐惧 ,也让许多人着实慌乱了一阵,抢购含碘盐 、碘片,买辐射防护服等 ,无奇不有。之后,为了消除慌乱与恐惧,新闻媒体大量刊载有关核辐射的常识 ,以及预防核辐射的方法,其中不乏有关中药和保健食品。由此,我回顾了灵芝抗辐射作用的研究 。

最早的灵芝抗辐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 ,为了观察灵芝子实体提取物增强小鼠抵抗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如抗缺氧、抗寒冷、抗高温 、 抗疲劳、抗辐射等。

当时 ,我们还没有钴-60的辐射设备 ,所以每次都要用学校的小轿车护送几十只实验用的小鼠,去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辐照实验室进行照 射,在那个全民骑自行车的年代 ,也算是很奢侈的了。

实验时,把每只小鼠固定在特制的玻璃圆筒中,等距离环绕在钴-60源周围 ,接受钴-60γ射线全身照射15分钟,钴-60射线剂量率为60.4R/min(约 529.1mGy/min),总照射剂量为906R(约7.9Gy) 。 照射后将小鼠运回实验室饲养 ,观察30天的死亡率 。

结果发现,事先给小鼠灌胃灵芝提取液(相当于子实体10g/kg)20天,小鼠照射后30天的死亡率为44.4% ,而灌胃生理食盐水的对照组小鼠则为70.4%。在钴-60γ射线照射后,给小鼠注射同样剂量的灵芝液治疗,两组照射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但可使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此一发现于1980年以中、英文发表于《科学通报》上 ,是第一篇灵芝抗辐射的研究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

科学是经得起重复的

科学的实验结果是应该能经得起重复的。时隔十余年后,一些实验室的研究也获得相似的结果:

(1)灵芝提取物对小鼠X线照射所致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轻度增加照射30天的存活率,促进照射后小鼠体重和血液指标的恢复。

(2)灵芝提取物预防性给药,对4Gy?γ射线照射小鼠所致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能明显改善因照射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降低 。

(3)给小鼠灌胃灵芝孢子粉,能减轻钴-60?γ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并 提高小鼠的存活率。

(4)在X射线照射前 ,给小鼠喂食灵芝菌丝体水提取物(MAK),对小鼠X射线照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显著延长小鼠存活时间 ,并增加小肠腺细胞的存活率。

这些研究都证明灵芝子实体 、菌丝体和孢子粉具有抗辐射损伤作用 。

临床有效才是最科学的

灵芝的抗辐射作用目前已用到临床,其一是减轻肿瘤放射治疗的损伤, 如白细胞减少 、胃肠道反应(如呕吐)、免疫功能降低等 ,这些内容我在专栏中已多次提及。 其二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液里的白细胞低于3.5* 10 ^9/L ,其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环境中物理化学污染的影响、身体的遗传或免疫机制障碍等有关,前者中就包括各种辐射因素的影响 。

从临床白细胞正常值标准的变化 ,也可以看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960年我在临床实习时,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下限是6.0X 10 ^9/L,随时间推移 ,此值降至5.0X 10 ^9/L,再降至今天的3.5X 10 ^9/L,可说是每况愈下。

一些初步的临床观察显示 ,灵芝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效 。 例如:使用灵芝胶囊(含灵芝菌丝及其固体培养基的乙醇提取物)治疗白细胞威少症52例,治疗前白细胞总数均少于4000/mm? 。每次口服灵芝胶囊4粒,一日3次 ,共10?14天。治疗后,52例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平均提高1028/mm?,总有效率84.6%。

其中白细胞总数较服药前增加2000/mm?以上者(显效)有11例 ,占 21.15% 、白细胞总数较服药前增加1000?2000/mm?者(进步)有12 例 ,占23.1%;白细胞总数较服药前增加500?1000/mm?者(好转)有 21例,占和40.4%;无效者8例,占15.4% 。治疗后白细胞总数升高至4000? 6700/mm?者共计30例 ,其中用药20天的受试者,又比用药10天者的疗效更好。

又如:使用灵芝菌丝片(所用的菌丝包括固体培养基成分)治疗60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该组病例治疗前白细胞总数均在4500/mm?以下 ,病因明确者9例(因长期接触汽油、柴油者3例,慢性疾病者6例),不明原因者51例。经服用灵芝菌丝片(每片0.4g ,每次3片,每日2次)10?30天后,白细胞总数平均提高1428/mm? ,总有效率81.7%,恢复正常者占75%;头晕、乏力 、失眠等自觉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

上述各项研究结果说明,灵芝对辐射损伤确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也许久用灵芝保健的人群 ,对核辐射的抵抗力要比一般人更强一些。 当然此一假设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证明。

来自:林志彬《灵芝纵横谈》

科普文章的有关知识

福建省立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介入医学专家 。

以下是记者的报导 ,供您参考。

医院“铅衣人”:在射线中救死扶伤

发布时间:2015-04-23 | 点击数:134 | 字号:大 中 小

海都记者随医记③

随医地点:省立医院介入手术室

时间:4月20日8:00至20:00

随医记者:黄演、章微、肖春道

一场手术下来,方医生的衣服已经湿透,他换上干衣服后继续新的手术

在始终明亮的手术室内 ,一场接着一场的手术,让医生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只有困了累了 ,才知道该下班了

海都记者(右)也穿上30斤重的铅衣

陈良生(老陈)——已过花甲的老主任,任性固执,说一不二。

方主亭(小方)——人高马大 ,文艺青年,能把手术写成诗歌的年轻博士 。

许多人知道医学里有“外科 ” 、“内科”,却很少人知道“介入科”。“介入 ”是现代医疗产物 ,它依靠医学影像设备做引导 ,利用穿刺和导管进行诊疗。对于病患来说,这意味着穿一个很小的口,去治大病或者疑难杂症 ,而且只要局麻 。

不过,“医学影像”意味着辐射,这不是那种可以轻易“消化”的伤害 ,病人接受的是短暂的辐射;做介入的医生,意味着经年累月地承受辐射 。

4月20日上午9点13分,省立医院导管手术室 ,第一台手术开始,医生第一次踩下开关,黄灯亮起 ,辐射开始;之后,老陈和小方轮番上阵,9台手术结束后 ,已是傍晚6点30分 ,全程无休。其间预警辐射的黄灯开启多少次,已无法计算。

超过12个小时的跟班,记者体验了30斤铅衣的笨拙 ,也品尝了乏味的午餐,而这一切,只是介入医生普通的工作日 。

孤独的手术室

因为射线的缘故 ,这里的手术室被铅墙和铅玻璃包围,与世隔绝,连穿透力极强的射线 ,都被严实地关在手术室里。

“我要踩下去了,你们要不要出去? ”老陈提醒我们。手术台下,有个脚踩开关 ,踩动后,黄灯亮起,病人身体的透视影像呈现在屏幕上 ,这意味着辐射开启 。虽然记者和医生们穿着同样的防辐射铅衣 ,但他们还是认为“能少一点,就少一点 ”。

手术室里一般是一到两个医生,用很细的导管和导丝在病人身体内穿行。导管走到身体的什么地方 ,走的方向对不对,全靠屏幕上的透视影像判断 。有时,导管会放出一阵“烟雾” ,那是造影剂。通过“烟雾”可以看清病灶的形态。然后,医生们盯着图像,开始手上的“针线活 ” 。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一般是清醒的。老陈偶尔会和病人交流 ,甚至抛出冷笑话,缓解紧张气氛。

因为辐射的缘故,一堵铅墙把手术室隔成内外两重天地 。

手术室内外的互动很多 ,一般是通过麦克风传话 。但是,由于常年协作,默契度很高 ,他们常常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手术室外 ,人们常常是跑步的节奏,才能配合得上里面的医生。慢了,医生是会开骂的 。手术室里 ,医生静静地做事,偶尔也有讨论,说的均是医学术语 ,语调很平和,比如,“要不要送个鞘进去?”“不要放 ,越放窟窿越大……”

50%的辐射

记者进入手术室采访前,需要穿上很重的铅衣,戴上铅围脖。

“生过孩子没? ”进入手术室前 ,医生这样问记者。

“射线首先会影响腺体,所以,要把腺体保护好 。要保护骨髓 ,还有生殖器官。”旁边的技术员林秋萍解释说。

比起一般的手术医生 ,介入医生多了几件装备:铅衣、围脖、铅帽 、铅手套 。整套重约30斤。这些,是在辐射环境下保护医生的装备,大约能挡掉50%的射线。这些装备 ,又闷又重,记者穿着半小时后,就觉得背部酸痛 。而医生做完一台手术 ,身上就会被汗浸透,就得脱下衣服,换一身干的。

所以 ,有时医生为了更舒服地做手术,许多防护能省则省,比如铅帽。4月20日全天 ,没有医生戴这种沉重的帽子 。年纪最大的陈良生最过分,连围脖都不戴,甲状腺在射线环境中没了保护 。

“辐射量?可以计算的 ,但麻木了 ,算了也没用。今天就两个医生,算不算,一样都要上台。”

“干这个 ,就不能太计较,计较就没法干了 。我们是连班,正常到了下午3点要下班了 ,但可能‘正常’吗? ”

“放射假有啊,一年有一个月……但没休过,这里一个萝卜一个坑 ,你休了谁来替?”

中午12点,手术间隙,参与手术的所有人窝在狭小的储物间吃饭。记者和医生们闲聊了起来 ,因为记者的探班,医生自己掏钱买了好吃的盒饭,而平时他们都吃食堂送来的盒饭。

医生的情怀

介入手术室的老陈和小方是两代医生 。两代医生有着不同的情怀。

老陈60岁 ,说话直接 ,大包大揽。他说治好一个病人,看着病人活蹦乱跳地离开最有幸福感 。当问及“什么事最难忘”时,回答是“把病人搞死时最难忘 ” ,再问下去,所谓“搞死”,是同情病人但无力回天的情况 ,“哎,医学真是不完美。”老陈说,有时候实在救不好病人 ,眼泪都会掉下来。

小方36岁,是名博士,也是文青 ,喜欢用散文的形式科普今天的病例,用手机拍些写意的照片,甚至写诗 。当天 ,所有手术都做完了 ,方博士却坐在电脑前琢磨怎么向大家介绍今天的一台手术。于是,他借用了最近很火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翻看过去的文章 ,他几乎把各种时事热点都写进介入手术病例了:铁帽子王、DUANG、大老虎 、大白……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病人和同行更有兴趣了解介入 。

手术做完,天黑了 ,小方不放心今天做过手术的病人,跑到病区一个一个地问过去 。

结束时,已是夜里8点 ,高强度工作整整12小时,天下着雨。

翻开小方在微信上写的科普文章,竟然翻到他写的一首诗:

今晚 ,有雨敲窗

但愿不是急促的电话声让我从睡梦中惊醒

今夜,有雨敲窗

就让我心如止水,置身于墨色的静夜

感恩岁月 ,赠予我们一杯清茶相伴的时光。

榕城快评之随医观察二:

要允许医学的不完美

背景:周一 ,海都记者在省立医院进行12小时的跟班采访,体验介入科医生的一天,近30斤笨拙的铅衣 ,乏味的午餐,其间预警辐射的黄灯开启多少次,已无法计算 。

在跟访时 ,手术间隙,陈良生医生接了一个免提电话。电话那头,朋友说 ,家人急腹症,痛个半死,送到医院 ,医生开了一个20多厘米的口子,才找到是尿道破裂。“你说,现在医学都这么发达了 ,什么检查不能做 ,还需要开20多厘米的口子 。我要告医院! ”

一听,老陈就急了,几乎是吼回去的:“我告诉你医生没有错!你要允许医学的不完美!”老陈说这话时有些咬牙切齿。他告诉朋友 ,当时,病人痛得半死,无创的检查可能要2~3天才有结果 ,到时候家属又说医生是脓包,病人痛成这样都束手无策。搞不好,痛得人都有可能没了 。剖腹探查是当时最有效的处置。

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多少与人们对医学的误读有关。随着人类寿命不断延长 ,医学不断发展,于是,人们对医学有一种幻觉 ,认为医学无所不能 。只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设备,就可以让人起死回生 ,只要肯花钱就能治好病。人们对医学期望值越高 ,一旦治疗效果没有达到病人的预期,或者治疗过程达不到患者的理想,医患之间就可能由“同路人”变成“陌路人 ” ,甚至成为“仇人”。

有不少医闹事件,都是因为病患不了解病理就“想当然” 。在电视剧《心术》中,有一位妈妈 ,因为身患多种病需要做多次手术,开多次刀,结果她的儿子就向媒体投诉 ,说“把我的妈妈当马路,划拉一下就是一口子,划拉一下就是一口子 ” ,结果掀起轩然大波,差点毁了一个好医生 。而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鲜见。

作为患者 ,要允许医学的不完美 ,更要对自己的治疗有理性的认识。稍微一点“不如意”,就恶语相向,最后不仅伤医 ,更是伤己 。(海峡都市报4月23日第33 、41版 记者 黄演 章微/文 肖春道/图)

核能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伟大发现,并已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1942年12月2日,著名科学家费米领导几十位科学家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启动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在这以前人类利用的能源,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核能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后,一种通过原子核变化而产生的新能源从此诞生 。

第一座反应堆首次启动时,功率仅为0.5瓦。60年后 ,核能已占全世界总能耗的6%。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截至2002年底,全世界共有441台核电机组在运行 ,2002年共生产电力2.574万亿千瓦小时 ,约占当年世界总发电量的17% 。其中,核发电量占本国总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是立陶宛,达到80% ,其次是法国,达到79%。

当前,世界上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不是可再生能源,用掉一点儿就少一点儿。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并排放大量的烟尘 ,这些有害的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核能不产生这些有害物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领导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的概念,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迫切地需要新的替代能源 。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就是核能 。

核能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核裂变能是通过一些重原子核发生“链式裂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 ,核聚变能是由两个轻原子核结合在一起释放出的能量。迄今达到工业应用规模的核能只有核裂变能 。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氢的同位素氘(H ,重氢)是主要的核聚变材料。氘以重水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 。氘的含量占氢的0.015%。1升海水中的氘通过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氘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聚变能,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 。2002年12月2日,我国新一代受控核聚变研究装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建成并举行开机仪式 ,为我国进一步参与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

核能问世的准备时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 ,她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E=mC2(C为光速,E为能量 ,m为转换成能量的质量)。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 ,称为质子。1932年 ,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有些元素可以自发地放出射线 ,这些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出三种看不见的射线 。一种是α射线,就是氦原子核。一种是β射线,就是高速电子。一种是γ射线 ,就是高能光线 。其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当中子撞击铀原子核时,一个铀核吸收了一个中子而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能转换 ,放出很大的能量,并产生2个或3个中子,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核裂变反应。

在一定的条件下 ,新产生的中子会继续引起更多的铀原子核裂变,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 ,所以科学家将其命名为链式裂变反应 。1946年 ,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工作的我国科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发现了铀原子核的“三裂变” 、“四裂变”现象。

链式裂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核能,1千克铀-235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燃烧产生的能量。只有铀-233、铀-235和钚-239这三种核素可以由能量为0.025电子伏的热中子引起核裂变 。它们都是核燃料 ,其中只有铀-235是天然存在的,而铀-233、钚-239是在反应堆中人工生产出来的 。铀-235在天然铀中的含量仅为0.7%。

反应堆是通过受控的链式裂变反应将核能缓慢地释放出来的装置,是和平利用核能的最主要的设施。反应堆的种类繁多 ,一般是根据用途分为动力堆 、生产堆和研究堆 。动力堆是利用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来产生动力,进行发电、供热、推动船舰等。生产堆是利用中子生产新的核燃料。研究堆是利用中子进行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 。

为了实现核能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的核科学家正在研究与发展先进的核反应堆 ,进一步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我国“863 ”计划正在研发两种先进反应堆。一种是由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承担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 。高温气冷堆具有安全性好(不会对厂外公众造成危害) 、发电效率高(蒸汽发电效率38%~40%,氦气透平发电45%~47%)、用途广(可进行煤的汽化和液化、制氢等)的优点。该反应堆已于2003年1月29日达到满功率并网发电。另一种是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中国实验快堆 。快中子反应堆的主要优点是可大大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从目前轻水堆的1%左右提高到60%至70%。该反应堆正在建造 ,其主厂房已于2002年8月15日封顶。

如果说20世纪核能的出现和发展是核能的第一个春天,那么现在核能正处于向第二个春天过渡的蓄势待发时期 。让我们努力迎接核能新的春天的到来 。

关于“菌物科普:灵芝的抗辐射作用大家谈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好信息牛逼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