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福利文章正文

5分钟科普“菜鸟麻将到底有没有挂,推荐2个购买渠道

游戏福利 2025年05月08日 20:59 10 笪付刚

您好,2024微乐麻将插件安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 ,确实是有挂的,通过微信【】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 ,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 。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点击添加客服微信

一、2024微乐麻将插件安装有哪些方式
1 、脚本开挂:脚本开挂是指在游戏中使用一些脚本程序 ,以获得游戏中的辅助功能,如自动完成任务、自动增加经验值、自动增加金币等,从而达到游戏加速的目的。
2 、硬件开挂:硬件开挂是指使用游戏外的设备 ,如键盘、鼠标、游戏手柄等 ,通过技术手段,使游戏中的操作更加便捷,从而达到快速完成任务的目的。
3 、程序开挂:程序开挂是指使用一些程序代码 ,以改变游戏的运行结果,如修改游戏数据、自动完成任务等,从而达到游戏加速的目的 。

二、2024微乐麻将插件安装的技术支持
1 、脚本开挂:使用脚本开挂 ,需要游戏玩家了解游戏的规则,熟悉游戏中的操作流程,并需要有一定的编程基础 ,以便能够编写出能够自动完成任务的脚本程序。
2 、硬件开挂:使用硬件开挂,需要游戏玩家有一定的硬件知识,并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游戏外设 ,以便能够正确安装和使用游戏外设,从而达到快速完成任务的目的。
3、程序开挂:使用程序开挂,需要游戏玩家有一定的编程知识 ,并能够熟练操作各种编程语言 ,以便能够编写出能够改变游戏运行结果的程序代码,从而达到游戏加速的目的 。

三、2024微乐麻将插件安装的安全性
1 、脚本开挂:虽然脚本开挂可以达到游戏加速的目的,但是由于游戏开发商会不断更新游戏 ,以防止脚本开挂,因此脚本开挂的安全性不高。
2、硬件开挂:使用硬件开挂,可以达到快速完成任务的目的 ,但是由于游戏开发商会不断更新游戏,以防止硬件开挂,因此硬件开挂的安全性也不高。
3、程序开挂:使用程序开挂 ,可以改变游戏的运行结果,但是由于游戏开发商会不断更新游戏,以防止程序开挂 ,因此程序开挂的安全性也不高 。

四 、2024微乐麻将插件安装的注意事项
1、添加客服微信【】安装软件.
2、使用开挂游戏账号,因此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游戏行为,避免被发现 。
3 、尽量不要使用第三方软件 ,通过微信【】安装正版开挂软件  ,因为这些软件第三方可能代码,会给游戏带来安全隐患。

网上科普有关“关于上海的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上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浙、沪三省市地矿部门联手开展、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编写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终于完成了,其结论是沉重的 ,长三角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损失近3150亿元 。

此次调查的负责人 、南京地矿所副所长郭坤一研究员回忆最初开展这一调查的起因时说道:“在东部地区开展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不是找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伴随而来的就是环境问题和地质环境问题。地质调查局是1999年成立的,成立后就把长三角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灾害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来做 。我们国家有几个地方地面沉降比较显著 ,环渤海也有地面沉降,但长三角地区是比较厉害的。”

南京地矿所在研究中发现,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 ,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早、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城市;江苏省的苏 、锡 、常地区,浙江省的杭、嘉、湖等地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 ,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米 、1.08米和0.82米 ,形成了三个大“漏斗”。

地面沉降带来的危害在过去几年中逐渐显性化 。2003年7月1日凌晨,正在施工中的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浦东南路至南浦大桥)区间隧道浦西联络通道发生地面大幅沉降,导致一幢八层楼房发生倾斜 ,而裙房则部分倒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郑时龄说,地面沉降对上海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自1965年起,上海就开始治理过度开采地下水 ,因此地面下沉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高楼越盖越多,地表不堪负荷 ,陆地沉降现象日益严重,平均每年下沉1厘米,已经影响到地铁和高楼建筑的结构。

这与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此前的研究结论一致 ,即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研究表明,仅就上海而言,地面沉降的原因有30%来自高层建筑和重大工程项目本身的影响 ,其余70%则要归结为城市地下水的过分开采 。南京地矿所的研究认为 ,在长三角(长江以南)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

关于地面沉降造成长三角地区的近3150亿元经济损失 ,郭坤一解释道,这个数字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包含了多年累计的损失计算而得 ,而苏、浙 、沪由于发生沉降时间不同,累计损失计算的起始年份也不同,其中最早出现地面沉降的上海 ,其损失是从上世纪20年代算起。研究报告大多已交到中国地质调查局,“这是国家公益性地调工作,应该会很快发布 ”。

“地下水是一种资源 ,资源不开采就不叫资源,但也不能乱开采,”郭坤一认为 ,地下水最适宜的用途是作为饮用水 ,但过去的若干年中,却往往滥用于生产过程 。

自1860年开凿第一口深井至今,上海已有143年的地下水开采历史。1921年至1965年 ,上海进入开采地下水的高峰期,开采的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市区,用于工厂企业的降温、冷却和洗涤等。仅1956年一年 ,上海开采的地下水量就高达2亿立方米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许保玖认为,就是这类不计后果地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导致上海地面迅速下沉——上海的地下是由近千年来长江冲积的沙子、淤泥逐渐形成的软土层结构 ,具有含水量大 、孔隙较大及压缩性大三大特征,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变了形 ,就会出现沉陷。

类似的研究还表明,包括上海在内,我国陆续发现的具有不同程度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城市达30多座 ,比较严重的有天津、北京、西安和太原。

有关专家认为 ,绝对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对地面下沉叫停是不可能的,但需要通过有力的措施控制沉降 。过去的实践中 ,上海市政府的解决方式是通过限制楼高以及实施年度地下水采灌方案来控制地面沉降。而南京地矿所在其调研报告中,单辟一章提出了他们的看法。除了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大众珍惜地下水资源等常规的手段之外 ,南京地矿所提出,对地下水开采用许可证方式予以管理,许可证由国土资源部发放 ,“这个国家原来就有定论,以前有地矿部的时候,地下水由地矿部管 ,现在应该属于国土资源部管理范围 。”

我曾参加过一段时间的区域地质调查管理工作

严学新1 邵静芳2 陈洪胜1 史玉金1

(1.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2.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上海201306)

摘要:本文结合临港新城三维城市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成果 ,分析了临港新城地质环境特征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以期为临港新城的城市建设服务。

关键词:地质环境特征;影响评价;临港新城

1 前言

临港新城三维地质调查是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的示范调查项目。工作重点是工程地质结构调查及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水文地质调查,同时对临港新城区冲填土的地面沉降效应等地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其对新城建设的影响 。

临港新城地处上海市东南部 ,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未来洋山深水港建设 。新城以两港大道和沪芦高速公路为分隔,共分为主城区 、主产业区、综合区、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4大片区 ,在4大片区集中城市建设用地之间设置临港森林(图1)。建成后的上海临港新城,将集现代物流 、港口加工 、金融贸易、商业服务、居住旅游等为一体,构筑21世纪中国港口城市的新形象。

图1 临港新城规划总体布局示意图

2 临港新城地质环境特征

2.1 基础地质结构特征

调查区属华南板块扬子陆块 ,全区均为第四系及新近系所覆盖 。基岩面埋深220~340m,其东部及南部埋深较浅,向西北方向逐渐变深 ,基岩地层岩性以白龙港玄武岩和侏罗系劳村组角砾状晶屑岩屑凝灰岩 、英安岩为主。断裂构造形迹不明显,基底相对较稳定,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与工程建设相关的100m以浅的晚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 ,上更新统顶部暗绿、褐**硬土标志层和中部的硬土层均有保留;浅部的淤泥质粘土和软粘土层所占厚度较小 ,而砂层和粉土层所占厚度较大,总体上地层结构条件相对较好,不利之处是近地表部分普遍分布一层滨海沉积的砂质粉土层(工程地质(2)3层) 。

2.2 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调查区含水层较为发育 ,区内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包括潜水-微承压含水层及其下五层承压含水层。潜水水位一般在3.23~4.08m之间,第一层承压含水层水位一般在-1.75~-1.25m之间,水位相对较高 ,对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带来不利影响。规划区地下水对混凝土基础无腐蚀性,地下水对钢铁结构有中等腐蚀性 。

2.3 工程地质结构特征

根据区内第四纪沉积规律和工程地质层埋藏分布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指标,结合临港新城规划 ,对100m以浅的各工程地质层进行分析与评价。

(1)1层为填土,松散,层厚0.3~3.0m ,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含碎石、砖块及植物根茎。均匀性极差,一般不宜作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1)3层为冲填土 ,松散 、流塑 ,层厚0.4~8.5m,层顶埋深0~1.7m,海岸带以粉性土为主 ,饱和,含贝壳碎片,摇震反映迅速;规划区西部以粘性土为主 ,饱和,含有机质染斑 。本区冲填土属于欠固结土、不均匀性比较明显,其分布具有成层性、含水量高 、透水性较弱、排水固结差、强度低 、压缩性高(图2)、灵敏度高等特点;地基土的承载力标准值低 ,地基的沉降量比较大,不同地段的沉降量差别较大,可能会产生负摩阻力 ,对工程极其不利。对于采用桩基础的工程,还可能发生承台和地基土脱空现象,应予以注意。

图2 冲填土荷载-沉降曲线

(2)1层为褐**粘性土 ,湿 ,软塑-可塑,层厚0.5~2.5m,层顶埋深0.3~2.0m ,含铁锰质结核及氧化铁斑点,静探比贯入阻力为0.43~1.74MPa,中-高压缩性 ,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时,注意其土质均匀性和厚度的差异 。

(2)3层为灰色砂质粉土,稍密 ,饱和,层厚2.80~16.30m,层顶埋深0.6~8.5m ,含云母、有机质斑点,偶见贝壳碎屑,摇震反应迅速 ,静探比贯入阻力为3.41MPa ,标准贯入击数为11击,规划区内遍布 。该层震动液化:不液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规划区东南部芦潮港镇以东 、西部彭镇镇 、万祥镇新港镇及规划的综合区的部分地区。轻微液化区主要分布在规划区中部及主城区东部。中等液化区局部分布,主要在东海农场以南、规划区综合区东部、及芦潮港农场南部;渗流液化:规划区内地下工程建设施工时均存在 ,如基坑工程 、隧道工程、管道工程等,应注意砂土渗流液化对工程的影响 。

(4)层为灰色淤泥质粘土,饱和 ,层厚1.50~12.50m,层顶埋深5.8~19.5m,含有机质斑点 ,含云母、贝壳碎屑,压缩模量为2.23Mpa,静探比贯入阻力0.63Mpa ,属滨海-浅海相沉积物,为上海地区最典型的软土层,在高层建筑和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形。

(5)层主要为灰色粘性土层 ,层厚2.70~21.50m ,层顶埋深17.0~25.3m,在(6)层缺失区厚度大,局部地区有砂质粉土透镜体分布。区内该层分为5个亚层 ,(5)1-1灰色粘土层 、(5)1-2灰色粉质粘土层、(5)2灰色砂质粉土层、(5)3灰色粉质粘土夹粉土层和(5)4灰绿色粉质粘土层 。其中(5)1-1 、(5)1-2层很湿-饱和,软塑-流塑,压缩性较高 ,强度低,为荷载较大建筑的压缩层,此外 ,该两层由于埋藏适中,可作为沉降控制复合桩的桩基持力层。(5)2层为规划区的微承压含水层,但分布不连续 ,厚度小,但在大的基坑开挖工程和隧道工程中有可能揭露该层,应注意该层所产生的流砂现象。(5)3、(5)4层为溺谷相地层 ,分布在(6)层缺失区 ,厚度、埋深变化较大,且土质不均,易引起荷载较大建筑的不均匀沉降 。

(6)层暗绿色-草**粘性土层 ,湿,层厚1.50~7.35m,层顶埋深22.2~29.0m ,含氧化铁斑点,由上至下,粘粒含量逐渐减小 ,粉粒含量逐渐增大,静探比贯入阻力为1.99Mpa,该层与下部(7)层联合可作中型建筑物的桩基持力层。

(7)层草**-灰色砂质粉土 、粉砂 ,饱和,层顶埋深25.0~50.0m,古河道切割区埋深较深。该层规划区内均有分布 ,土质好 ,可作大型及重型建筑物的桩基持力层 。

(8)2层为粉质粘土夹粉土层,湿,层厚3.50~18.0m ,层顶埋深54.6~73.0m,夹薄层粉砂或粉砂团块,偶见氧化铁斑点及贝壳碎屑。规划区内分布不连续 ,埋深、厚度变化大。

(9)层砂性土层,饱和,分布连续 ,厚度大,上部为颗粒较细,粘粒含量较多 ,一般为砂质粉土,下部颗粒逐渐变粗,为粉砂或细砂 ,底部含有砾石 。该层可作为超大型建筑的桩基持力层 ,但由于埋藏较深,费用较大 。

调查区典型工程地质剖面示意图见图3。

2.4 地质灾害

2.4.1 地面沉降

2.4.1.1 现状

临港新城规划区总体沉降量相对中心城区要小。1980~1995年规划区大部分地区累计沉降量在50~100mm之间,年均沉降量在3~7mm/a之间 。1996~2001年间 ,规划区内地面沉降有所增加(图4),累计沉降量在50~100mm之间,年均沉降量在10~20mm/a之间 ,其中规划区北部地区沉降量大,万祥一带已形成沉降漏斗,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00mm。北部地区沉降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有关。目前由于南汇地区地下水开采量有所控制 ,而且开采不甚集中,因而由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有所减少,目前的沉降速率基本在5mm/a以下 。

2.4.1.2 趋势分析

图3 临港新城典型工程地质剖面示意图

规划区地面沉降主要由开采地下水和工程建设所引起。区内开展自来水管网建设和改造 ,因地下水的开采地面沉降短时间内仍将持续发育;区内存在大面积的欠固结冲填土,其自重固结沉降量相当可观,据初步试验计算 ,对于厚度为6m的冲填土 ,其完全固结沉降量可达8~12.5cm。规划区内94塘以西部分冲填土,固结已经有一段时间,后续自重固结沉降量相对比较小;而94塘以东部分为新近冲填土 ,其自后续重固结沉降量将会比较大 。

2.4.2 岸滩冲淤

临港新城边滩的演变,其外形基本保持不变,5m以上的边滩面积在自然状态下变化很小 ,边滩演变主要呈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与长江口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

芦潮港东部岸坡总体上比较稳定,冲淤幅度较小;芦潮港南部岸坡的特点是:近岸是陡坡 ,其外是平坦的海底,两者之间的水深大约为6~7m,两者的演变存在一定的差异。近岸陡坡1958~1977年侵蚀 ,1977~1997年淤涨,1997~2003年侵蚀;而其外的平坦海底1958~1989年淤涨,1989~2003年侵蚀 。近岸陡坡的冲淤变动范围在水平方向上为1.5km左右 ,在垂向上为4m左右。平坦海底的垂向冲淤变幅约3m ,平均淤积速率1958~1977年为10.4cm/a,1977~1989年为4.3cm/a,1989~1997年为-14.7cm/a(侵蚀) ,1997~2003年为-19.6cm/a(侵蚀)。1997年以来,近岸陡坡也由淤积转变为冲刷 。可见,近年芦潮港岸段的侵蚀呈加强趋势 。位于杭州湾北岸的芦潮港岸段海底近10年以冲刷为主 ,而南汇嘴以东以淤积为主。

3 地质环境对临港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分析

3.1 充分发挥工程地质结构特征优势,适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

3.1.1 建筑适宜性评价

依据影响工程地质条件的主要地基土层的分布缺失情况对临港新城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即:影响天然地基条件的(2)1层、(1)3层和影响桩基条件的(6)层的分布缺失情况进行分区(见图5所示)。

Ⅰ1工程地质地段 ,(2)1层 、(6)层分布,(1)3层缺失,天然地基 、桩基条件好地段 ,适宜各种建(构)筑物,可按城市功能需要进行布置;

图4 临港新城规划区1996~2001年累计地面沉降现状示意图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程地质地段,(1)3层、(6)层分布 ,(2)1层缺失 ,(1)3层形成时代大于10年,桩基条件好,天然地基条件一般 ,适宜布置高层建筑、重装备建构(筑)物及地基承载要求一般的多层建(构)筑物;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工程地质地段,(1)3层 、(6)层分布,(2)1层缺失 ,(1)3层形成时代小于10年,桩基条件好,(1)3层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适宜布置高层建筑、重装备建构(筑)物;

Ⅱ1工程地质地段,(2)1层分布,(1)3层、(6)层缺失 ,桩基条件差,天然地基条件好,适宜布置多层建(构)筑物;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工程地质地段 ,(1)3层分布 ,(2)1层 、(6)层缺失,(1)3层形成时代大于10年,桩基条件差 ,天然地基条件一般,适宜布置地基承载要求一般的多层建(构)筑物及景观、绿化等 。

华东地区地质调查成果论文集:1999~2005

工程地质地段,(1)3层分布 ,(2)1层、(6)层缺失,(1)3层形成时代小于10年,桩基条件差 ,(1)3层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适宜布置一些景观 、绿化等;

3.1.2 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规划区浅部均分布有砂层,厚度较大、分布稳定 ,中部砂层(5)2层零星分布,地下工程施工中均有可能发生流砂。对地下工程建设不利。规划区内软土层均有分布,连续 ,埋深、厚度变化不大 ,易发生变形,对基坑边坡影响较大;对于隧道盾构建议在第(4) 、(5)中穿过 。

图5 工程地质分区示意图

3.2 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对新城安全的可能影响

3.2.1 海堤沉降——防洪安全

由2.4.1分析可知,规划区内由于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将持续发育 ,冲填土自重固结导致的地面沉降也同时存在,使海堤防洪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设计时应预留由于地面沉降导致损失的标高 ,同时加强监测,及时加高。

3.2.2 不均匀沉降——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地下管线)安全运营

规划区内地下水开采形成的“沉降漏斗 ”,区内冲填土的不均匀性都会引起地面不均匀沉降 。规划区内多项线性工程项目 ,如经过规划区的浦东铁路、轨道交通3号线,新城区内大量的线性工程的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区域地面不均匀沉降的影响,严重时将引起轨道交通无法运营 ,管线开裂。

3.3 海岸带变化趋势及其对城市安全的影响

3.3.1 对规划区土地资源增长的影响

规划区位于南汇边滩和杭州湾北岸。南汇边滩是长江口南岸沙嘴的主体,长江口和杭州湾两股水体落潮合流和涨潮分流是塑造这个沙嘴的动力条件,长江丰富的流域来沙则是形成这个宏大沙嘴的物质基础 。近30年来 ,东滩稳定淤涨 ,向外延伸速度每年达40~90m。但随来沙量的减少,南汇边滩冲淤趋势将会发生一定改变,如南岸在长江来沙丰富的时候 ,呈沙嘴突出;来沙减少时呈弧形转折,前者滩地淤积,后者侵蚀。根据预测结果 ,南汇东滩仍将淤积,但淤积速率有所减少,而南岸冲刷趋势将增强 ,严重影响土地后备资源 。而杭州湾北岸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东端岸段开始出现高滩侵蚀现象,并且逐年由东向西推进,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奉贤岸段滩涂已由淤涨转为侵蚀 。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长江口南岸泥沙来源减少,潮流输沙能力增强,滩地侵蚀后退明显 ,滩地资源逐步减少。而且芦潮港人工半岛一期促淤坝 ,拦阻了部分长江口泥沙向杭州湾北岸输移,使进入芦潮港以西的泥沙减少,使得杭州湾北岸冲刷作用增强 ,从而亦影响到北岸的滩涂资源的增长。

3.3.2 岸滩冲淤对岸带工程建设的影响

岸滩冲淤对护岸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冲刷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根据已有成果,岸带冲刷1m前后将使各类海堤的安全系数降低,降低的幅度在11%~15%之间 ,从而影响海堤结构的安全性。岸滩冲淤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引起泥面线下降,从而导致桩基承载力下降,基础变形增大 ,进一步影响结构和基础的内力。根据预测,规划区杭州湾岸段将处于冲刷状态,因此 ,应注意东海大桥的桩基工程所遭受的影响 。

4 对策

(1)在工程地质分区Ⅰ区,第(6) 、(7)层埋深适中,为桩基持力层好区;Ⅱ区 ,第(6)层缺失 ,第(7)层埋藏较深,以(7)层为持力层桩基费用大。根据规划区的地质条件,可适当调整建构筑物的位置或在调整基础的型式 ,选择第(5)层作为桩基持力层。在满足使用 、安全情况下,节约建设成本 。规划区分布大面积的欠固结冲填土,根据拟建工程特点 ,结合冲填土的土性,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规划区第(4)软土层遍布,该层土易发生变形 ,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监测,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

(2)规划区内地面沉降发育,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对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地下管线、海堤等)影响严重 ,建议建立临港新城地面沉降监测网,监测地面沉降动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

5 结束语

临港新城三维城市地质调查是上海市三维地质调查的示范项目 ,是对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一个探索 ,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次调查以工程地质调查为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能较好地服务于临港新城的工程规划建设。调查过程中 ,地调中心给予了很大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标准汇编水文 、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

[2]张咸恭等.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 of Lingang New City and Its Influences to the Construction

Yan Xuexin1,Shao Jingfang2,Chen Hongsheng1, Shi Yujin1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Shanghai 200072;2.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Lingang New City, Shanghai 20130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ing 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Lingang new city,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 of Lingang new city and its influences to the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The goal is as on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ngang new city.

Key wo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 Analysis of influence; Lingang New City

耿树方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区域地质调查是国家地质工作的基础 ,区域地质调查程度的高低,代表了国家地质工作程度的高低,因此世界各国对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都十分重视 。1961 ~ 1965 年 ,我曾参加过这段时间的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管理工作中的几件主要事情 。现将这段时间我直接参与的,以及前前后后我所知道的有关区域地质调查方面的一些事项,回忆 “补记”在这里 ,提供给地质学史研究会参考,它对后人了解这一段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史”可能会有所帮助。

1956 年是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53 ~ 1958) 的 “中间关键年 ”,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原地质部成立了 3 个中苏合作的“区域地质测量大队 ”( 原称 “区域地质测量” ,现称 “区域地质调查”; 原简称 “区测 ”,现简称 “地调”) ,即大兴安岭队、秦岭队 、南岭队 。此外 ,1953 年曾成立了中苏合作的“新疆第十三地质大队”( 简称 “新疆十三队 ”) 。3 个区测大队以开展 1∶ 20 万区测工作为主,新疆十三队以 1∶ 50 万区测工作为主。

为了对各区测大队进行统一管理,1956 年在原地质部地矿司设立了 “区测管理处” 。1957 年 4 月 1 ~ 9 日地质部在北京召开了 “全国第一届区域地质测量会议” ,统一部署了 3个区测大队的区测任务和要求,明确了统一使用苏联编写的 《1∶ 20 万 ~1∶ 10 万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1958 年 1 月苏联地质研究所副所长马尔珂夫斯基来华考察中苏合作的区测工作开展情况,由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及编图研究室主任王晓青、副主任郭文魁分别陪同 ,先后考察了南岭队 ( 在广州) 、秦岭队 ( 在西安) 和大兴安岭队 ( 在哈尔滨) 。考察结束后,为了加强对区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朱效成要求王 、郭两位主任提出 《区测指导员工作守则》( 以下简称 《守则》)  ,并于 3 月 8 ~10 日地质研究所所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该 《守则》 。根据 《守则》的内容和要求,当时地质研究所和矿物原料研究所 ( 原矿床地质研究所,即现矿产资源研究所的前身) 的一、二级工程师 ( 现一 、二级研究员) 均被聘请为 “区测指导员 ” ,包括: 黄汲清、孟宪民、孙云铸 、程裕淇 、谢家荣、王晓青、郭文魁 、李春昱、王曰伦、王恒升 、徐仁、蒋溶等。由他们负责对区测工作中的地层古生物、岩石 、矿物、矿床等专业的疑难问题给予技术指导。

为了对全国区测队测制的1∶ 20 万图件确保出版质量 ,1958 年3 月27 日地质研究所所长集体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 《中国地质图编审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和编审委员会委员名单,报请地质部审批 。根据地质部审批意见,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兼任编审委员会主任 ,黄汲清等4 人为副主任委员,孙云铸等48 人任委员,编审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编审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在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及编图室。室主任王晓青兼任该办公室主任。我于 1958 年 8 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研究室后 ,被补充为兼任此办公室秘书之一 。

从 1958 年 7 月开始全国掀起了 “大跃进”浪潮,开展了 “大炼钢铁”运动,形成了“全民找矿 ”局势 。在此新形势下 ,各省、自治区地质局纷纷要求成立区域地质测量队( 简称区测队) ,于是地质部将原 3 个区测大队的技术骨干力量分别调往各省 、自治区担任新建区测队的技术负责人,原 3 个大队也相应归属到所在省、成为省的区测队———原大兴安岭队改称为黑龙江省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 ( 驻地哈尔滨 ,后迁往阿城) ,原秦岭队改称为陕西省区域地质测量队 ( 驻地西安,后迁往武功)  ,原南岭队改称为广东省区域地质测量队 ( 驻地广州 ,后迁往佛山) ,原新疆第十三地质大队改称为新疆第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 ( 驻地乌鲁木齐,后迁往昌吉) 。从1958 年秋到1960 年春 ,除西藏自治区和台湾省、天津市和上海市外,其他各省 、自治区及北京市,都先后成立了区域地质测量 ( 大) 队 ,面积大的省 、自治区先后建立了 2 个区测队 ( 如黑龙江、内蒙古、四川 、云南、青海、甘肃和新疆) 。

由于区测队迅速增加,急需 “区测规范”,因此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于 1959 年下半年组织力量 “突击”编写了 《1∶ 100000 ~ 1∶ 20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 草案) 》 ,并于1960 年 1 月内部印刷提供给各省 、自治区区测队试用 。

1960 年 10 月,在全国区测队伍迅速壮大的新形势下,为了加强区测工作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地质部决定将地矿司区测管理处合并到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区域地质及地质编图综合研究室 ( 简称一室至今) ,相应的 3 位工程师 ( 谭筱波、陈荫祥、徐昭仪) 也同时调到一室。在一室建立了区测 ( 管理) 组,除谭等 3 人外新增加了 4 人 ,并由室副主任李春昱负责本组工作 ,地质科学研究院 ( 现中国地质科学院) 副院长朱效成被分工主管区测工作。

本人是一室区域地质及编图组成员,当区测组的事情多 、忙不过来时,我参加一些帮忙的工作 。从 1961 年初到 1965 年春 ,我参加帮忙的区测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 1961 年上半年,协助完成了 《1 ∶ 100000 ~ 1 ∶ 20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 修正草案) 》,我编写了其中的 “内生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图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的矿产分布图、构造 - 岩性图和构造 - 岩浆岩图编图内容和编图方法。

与此同时 ,区测组翻译并内部印刷了苏联的 《1∶ 5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

2) 1962 年初,我参加了南方区测普查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此会由地质部地矿司与地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于 3 月 5 ~18 日在广州召开。原地质部副部长宋应主持会议 ,副部长许杰和卓雄均参加了会议,地质科学研究院分工主管区测的朱效成副院长做了区测工作情况的报告 ( 原计划同年下半年在太原召开同样内容的北方区测普查工作会议,因故未开)  。

3) 1963 年 4 月 ,我参加了全国区测工作 10 年 ( 1963 ~ 1972) 规划研究工作,并由地质科学院向地质部提出了 《全国区测工作 10 年规划 ( 1963 ~1972) 方案》。在此 《规划方案》中提出,10 年内 ( 1963 ~ 1972) 完成: ①全国雪线以下全部 1∶ 100 万区测;②全国 1∶ 20 万应测面积的 50% ; ③1∶ 5 万正规区测 100 ~200 幅。

4) 1963 年 10 月中旬至 12 月中旬 ,我参加了中南地区 1 ∶ 20 万区测图幅清理试点工作组 ,担任该工作组的秘书之一 。清理工作从广东区测队开始,然后是广西、湖南 、湖北、河南 。根据对中南五省 ( 区) 的清理结果,在区测图幅清理工作总结中提出了按图幅质量进行 “清理分级划分标准 ”。并按此 “划分标准”将清理图幅分为甲级、乙级 、续测 、补测、重测 5 种类型。

5) 1964 年 3 月初至 5 月中旬 ,我参加了西北区测图幅清理工作组 ( 同时开展清理工作的还有华北、东北 、华东和西南工作组) ,继续担任秘书之一 。清理工作从新疆 ( 区测队) 开始,然后是青海、甘肃与宁夏、陕西。至 5 月底完成了全国图幅清理工作 ,对当时已完成的 380 多幅 1∶ 20 万图幅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查和评价。将清理结果分为甲级 、乙级、补测、续测 、重测 5 种类型 。原新疆十三大队测制的 1∶ 50 万图幅作为 “资料复制”供内部使用。在 5 种类型中,“续测 ”和 “重测”属于没有完成、继续工作的图幅,“补测”相当于 “丙级 ”图幅 ,经过补充工作要求达到乙级或甲级的质量标准。在被 “清理”的 380 多幅图中,甲级和乙级图占 40%  。

同年 11 月,地质部批准了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于全国 1∶ 20 万区测图幅清理工作报告》。

1965 年 5 月 4 日 ,朱效成调往西安担任新成立的中国区域地质测量局 ( 简称区测局)局长兼陕西省地质局局长。同时调往西安区测局的还有地质研究所一室副主任李春昱、陈双和区测组 6 人 。

从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图幅清理中被列为补测 、续测和重测的图幅,不仅没有来得及布置和开展工作 ,而且被 “造反派 ”说成是 “否定大跃进” ,因此朱效成、李春昱、陈双被 “造反派”揪斗 、批判,并关入 “牛棚 ”,从而使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区域地质测量局的工作完全停顿。

1969 年秋地质部实行军管 ,并将地质部合并到国家计委,改称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从此撤销了西安的中国区域地质测量局 ,有关人员大多数归属于陕西省地质局,少数调往地质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 其中李春昱以后又重调回到地质研究所) 。

1970 年,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地矿司又重新建立了 “区测 ( 管理) 处” ,郑恒有担任区测处处长 。

1973 年由该处负责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比例尺 1∶ 200000 ( 地质出版社,1973 年 12 月) 。在该 《暂行规范》中 ,从 “附件二”到 “附件六 ”,都是在 1961 年地质研究所编写的 《1∶ 100000 ~1∶ 200000 区域地质测量规范 ( 修正草案) 》基础上补充的 ( 其中曾由我编写的矿产图的矿产符号及成矿规律图的矿床成因与成矿时代表示方法的花纹符号,全部未改动地复制使用了) 。

以上就是我亲自参与的和所见所闻的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及其管理工作 ,最初 18 年( 1956 ~1973) 的发展变化过程。

关于“关于上海的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好信息牛逼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