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游资讯文章正文

1分钟科普“友乐互娱辅助器操作步骤(怎么让系统给发好牌)

手游资讯 2025年04月30日 09:00 10 保乐萱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 ,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 ,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点击添加客服微信

1.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

【央视新闻客户端】



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 ,眼睛能收集到比其它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都看到了,如报纸上的、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原来是由许多小点组成,而看到的点状物由红、绿 、蓝三色组成的。

吸水纸纤维比较长、粗并且疏松。

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镜的功能 。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 ,所获得的物体的信息也会更多 ,同时视野变小 。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放大倍数的计算:

5.像蚂蚁、蝗虫 、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 ,胸部有三对足的叫昆虫。

昆虫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 。像蜻蜓 、苍蝇、蝴蝶的眼睛都有是复眼 。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动物之一。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见蚜虫的肢体 。

6.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 、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制造晶体的方法: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7.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是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

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距被测物体较近)。对着人眼的透镜焦距较大叫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00万倍 ,大肠杆菌和SARS病毒可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

8.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制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很多细菌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菌落 。

9.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宝石花耐旱的秘密是上面的气孔少 。鱼缸里的水发绿是绿藻的作用。

10.在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类就是依靠眼、耳 、鼻 、舌、身五种感觉器官来探索和认识世界。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 。

微生物对人类不都是有害的 ,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呢!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的健康有关。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制作酒、醋 、泡菜、腐乳、酸奶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是因为蒸馒头或烤面包之前,生面团中糅入了酵母,酵母菌使面团里的糖类分解 ,从而获得养料和能源 ,排出二氧化碳 。人类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了,可以使制成的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

第二单元

1.垃圾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材料分可分为塑料 、金属,纸、玻璃等、按危害状况分可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2.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叫家庭垃圾 ,是固体垃圾,固体垃圾还包括建筑垃圾 、农业垃圾和工业垃圾 。

3.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能会发出恶臭 ,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还会破坏土壤,影响农业等。

4.目前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有填埋、直接焚烧和堆肥等。

5.用清洁填埋、自然堆肥等方式处理垃圾有优点 ,也有缺点 。

优点:可有效减少垃圾对地下水 、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缺点:不能根除对环境的污染,还要占用土地。

6.做填埋模拟实验时:

原有的水相当于地下水;

石子和沙相当于土层;

浸过墨水的纸巾相当于填埋的垃圾;

喷水相当于下雨;

水变色了相当于地下水被渗漏出来的有害物质污染了。

垃圾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 ,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

7.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

重新使用是指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东西,它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8.当我们无法减少一些材料的使用时,我们可以回收垃圾中的这些原材料并重新加工利用它们 ,这样不但能减少固体垃圾的数量 ,而且能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

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应该包括:减少垃圾的数量、回收利用 、无害化处理 。

画出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

9.对固体垃圾,全世界普遍采取了减少 、再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方法,这是目前对待垃圾最积极、最科学的手段。

10.要使垃圾真正地变成资源 ,必须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

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 、厨余垃圾、其它垃圾、(有毒有害垃圾) 。

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 、塑料、金属、玻璃 、橡胶、纺织物等。

家庭垃圾中有约1/3是碎菜叶、蛋壳等食物废料。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 、杂草等能够通过堆积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 。(厨余垃圾)

11.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 、注射器 、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如果掩埋到地下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焚烧会污染大气。人如果受到有毒有害垃圾的影响 ,会生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

12.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除了垃圾问题外,当前人类还面临着水资源缺乏、气候变暖、物种灭绝 、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目前60%的大陆面积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其中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 。

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人类消耗石化燃料,会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第三单元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公转,公转与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1/4 。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

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的 。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 ”载人飞船成功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上半月月相是由缺变圆 ,下半月是由圆变缺 。

3.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这个名字是由伽利略取的。

环形山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

4.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 ,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投向地球 ,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

日食有三种:日全食、日偏食 、日环食 。

画出日食时三者的位置关系:

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 。月食只在满月的时候发生。

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

画出月食时三者的位置关系:

5.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客观存在转动的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 、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

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

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排列顺序是: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最大的行星是木星 ,最小的行星是水星 。

自转周期最长的是金星,自转周期最短的是木星。

公转周期最长的是海王星,公转周期最短的是水星。

6.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它是颗不太亮的星星 。我们可以借助大熊星座找到北极星。

大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狮子座头部的几颗星像一个反写的问号,尾部的三颗星构成一个大三角形,这就是狮子座的明显标志 。

7.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 ,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到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 ,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 ,它是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 。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 。

中国是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2003年10月2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登上太空 。

2005年10 月12日,“神舟 ”6号载着航天员费俊龙 、聂海胜再次进入太空。

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已有14人献出了生命 ,美国的挑战号在升空的过程中爆炸,共有7名宇航员遇难。

第四单元

1.科学家怎样进行探究:

(1)科学家对一个问题的探究教程:观察发现——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研究成果——提出可能的解释——使用技术与数学方法收集证据——形成自己的解释——收集新的证据——补充原有解释——发表研究结果 。

(2)科学探究不是一个直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寻求证据的过程。

寻求证据的过程就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3)我们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经历科学家式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

2.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1)在科学探究中 ,首先要通过观察、社会调查、实验操作获取大量的信息。

(2)获得有效的数据信息越准确 、越全面,有利于科学探究深入。

3.看到的和想到的:

(1)用感官收集信息容易加进自身的感觉、想象、推测,从而蒙蔽事实 。

(2)重复实验 、多角度、多手段观察、接受别人的检查能收集到更为事实的信息。

4.查阅和辨别信息:

(1)通过书籍 、报刊和网络查阅可以获取很多间接信息。

(2)通过信息发布的时间、获得信息的途径可以辨别信息的可靠性 。

5.记录和存储:

(1)用笔和纸、照相机 、摄像机 、电脑能把获得的信息记录并保存下来 ,以供研究和日后使用 。

(2)信息越来越多,需要储存的空间越来越大,我们应缩小信息的储存空间 ,选用合适的记录、存储媒介。

6.整理获得的信息:

(1)通过分类、比较/对比的方式整理获得的信息,能使信息更加条理化 、清晰化。

(2)分类图、比较/对比表、折线图 、流程图、循环图、统计图是进行信息整理的有效方式 。

7.交流我们的信息:

(1)交流是科学探究中分享信息的过程,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 ,获得更多的信息。

(2)交流信息需要我们善于倾听 ,又要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能使信息得到快速准确的交流。

8.把信息传给更多的人:

(1)通过墙报 、展览、报刊、杂志 、电话、电子邮件、网络等手段能把信息传给更多的人共享 。

(2)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工具和机械》课件三篇

  一 、看拼音,写词语。(9分)

 yán sù( ) ?shùn jiān( )

 shū cài( ) xiāo sè( )

 zǒu láng( ) áo xiáng( )

 zhǎn xīn( ) diān bǒ( )

 qīng chè( )

  二 、按要求给下列成语分类 。(填序号)(12分)

 ①骨瘦如柴 ②千钧一发 ③归心似箭 ④垂涎三尺 ⑤何足挂齿 ⑥怒发冲冠 ⑦争奇斗艳 ⑧何乐不为 ⑨莺歌燕舞 ⑩岂有此理 ?披星戴月 ?冷若冰霜

 1.比喻类:

 2.拟人类:

 3.夸张类:

 4.反问类:

  三、把加点的内容换成成语。(8分)

 礼堂里灯很亮( ?),观众们正在认真( ?)地观看演出。今天的节目真是又多又好看( ?),有歌舞、小品 、相声……我们班李立的歌声很好听( ?),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四、下面的语段中有2个错别字,4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12分)

 ①一天晚上,雨下得很大。②我从仓库门口经过,忽然听到里面哗啦哗啦地响 。③我立急打开门一看,屋顶原来破了,水直往下淌 。④赶紧喊:“同志们,快来抢修!”⑤不到半小时后,屋顶便修好了,仓库里的积水排除了。⑥这时候,大家虽然被淋得象落汤鸡一样,因此,国家的财产保住了。

 1.错别字:( ? )→( ? )

 ( ? )→( ? )

 2.第 ?句,修改意见:

 3.第 ?句,修改意见:

 4.第 ?句,修改意见:

 5.第 ?句,修改意见:

  五、给下列句子重新排队 。(6分)

 ( ?)走着,走着,我们眼看到的是橘子,头碰到的是橘子,手触到的也是橘子,我们仿佛沉浸在橘海之中。

 ( ?)我们钻进橘林,一条贯穿整座橘山的小道呈现在眼前。

 ( ?)望着那又红又大的橘子,我心想:这都是果农辛勤劳动结下的丰硕果实呀!

 ( ?)深秋的一个星期天,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橘山 。

 ( ?)每棵橘树上都挂满了沉甸甸的大橘子,有的树枝还用竹竿支撑着,生怕折断了。

 ( ?)小道两旁,都种满了橘树,一棵一棵,连成一片。

  六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23分)

 (一)课内阅读。(11分)

 转眼间34年过去了,我已经是纽约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lǚ tú( ? )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yòu huò( ? )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jué zé( ? )的时候,我都会想起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词语 。(3分)

 2.第2句中的“鱼 ”指 ,

 第3句中“鱼”指 。(4分)

 3.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2分)

 4.请写一句有关道德的名言。(2分)

 (二)课外阅读。(12分)

 砸石子的男孩儿

 菊子姑娘把黑孩儿牵到像山岭一样的碎石堆前,找了一块平整的石头摆好,说:“就坐在这儿吧,靠着我,慢慢砸 。”很快,滞洪闸前这一片沙地上,就响起了“噼噼啪啪 ”的敲打石头声。他左手摸着石头块儿,右手举着羊角锤,每举一次都显得筋疲力尽,锤子落下时好像猛抛重物一样失去控制。

 黑孩儿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唼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 。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起伏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着那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他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①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后来,他感到右手食指一阵麻木,右胳膊也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 。他低头看时,发现食指指甲盖已经破成好几半,几股血从指甲破缝里渗出来。

 “小黑孩儿,砸着手了是不?”姑娘耸身站起,两步跨到孩子面前蹲下,“哪里有像你这样干活儿的?人在这儿,心早飞到不知哪国去了。”姑娘数落着黑孩儿 。黑孩儿用右手抓起一把土按在砸破的手指上。

 “黑孩儿,你昏了?土里什么脏东西都有! ”姑娘拖起黑孩儿向河边走去,②孩子的脚板很响地扇着油光光的河滩地。在水边上蹲下,姑娘抓住孩子的手浸到河水里,一股小小的黄浊流在孩子的`手指前形成了 。黄土冲光后,血丝又渗出来,像红线一样在水里抖动,孩子的指甲像砸碎的玉片 。

 “痛吗? ”

 他不吱声。这时候他的眼睛又盯住了水底的河虾,河虾身体透亮,两根长须冉冉飘动,十分优美。

 (摘自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1.根据意思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2分)

 (1)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 )

 (2)形容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 )

 2.选文中画“ ?”的句子中用词好在哪里?(2分)

 句①中的“漾”字:

 句②中的“扇 ”字:

 3.选文中为什么把碎石堆比作“山岭”,把锤子落下比作“猛抛重物”?(4分)

 4.黑孩儿砸石子时想象河里“美妙的声音 ”表明他( ?) 。(2分)

 A.对劳动已经麻木 ?B.劳动时偷懒

 C.砸破手指的原因 ?D.富有想象力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黑孩儿为什么觉得“河虾优美”?(2分)

  七、习作表达。(30分)

 题目:为 喝彩

 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许多闪光点……请以“为 喝彩”为题目,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4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课件# 导语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 、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工具和机械》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活动内容: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 ,知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

 教学重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

 教学准备:

 螺丝帽 、塑料盘、杆秤、螺丝刀 、开瓶器 、镊子、啤酒、 、镊子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

 1、出示啤酒一瓶 、开瓶器。然后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2、用夹子夹1支粉笔 。比一比 ,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 、通过二位同学的演示,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 ,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他们所使用的二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

 ①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④分组交流反馈;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3、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4 、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5、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

 6 、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轮轴的秘密》

 设计思想

 本课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 、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 、爱祖国的情感 。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 ,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 ,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螺丝刀游戏和两次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 ,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 ,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1个轮轴、1个轮圈 、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1套支架 、1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组装水龙头1个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实物水龙头)这是什么?谁能把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你再来试一试!前后两次拧水龙头 ,你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加了一样东西就能轻松的拧开水龙头呢?

 3、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水龙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 、归纳: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 ,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二、玩变形轮轴螺丝刀

 1、认识螺丝刀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

 小结: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2 、“吊水瓶 ”游戏

 下面 ,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我们要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 ,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 。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 ,转动轴,把水吊起来。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老师还有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 ,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

 交流:这两种玩法,哪种省力?哪种费力?在玩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轮轴原理深度研究

 1、(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它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

 2 、我们就借用这个轮轴来作进一步研究。现在老师要在这个轮轴的轮和轴上分别吊一个钩码。为了防止钩码掉到地上 ,可将轮轴朝向盒子的内部!我们先拿出系有线的钩码,把线头放进轮上的凹口中,在轮上绕几圈 。然后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在轴上再挂上一个方向相反的钩码。如果我把手放掉,轮上和轴上的钩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知道结果?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 ,如果轮轴没有平衡 ,请你想办法把轮轴调平衡。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

 4、现在老师还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教师操作组装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5 、交流:(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6、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 ,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

 四、拓展整理

 1 、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

 2 、这就是轮轴的秘密 。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很重的 ,而驾驶员却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轮子,他靠的是什么呢?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轮轴?

 4、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 ,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 、滑轮、钩码、线 、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⒈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 ,并提问:“升旗的时候 ,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⒉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 、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 ,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 ,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⒊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⒋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⒈出示塔吊的滑轮图 ,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

 ⒉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

 ⒊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⒋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⒌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⑴学习使用测力计 ,认识力的单位:牛顿 。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

 ⑵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⑶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 ,发现了什么?

 ⑷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 、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 、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 ,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 ,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 、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 ,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⒈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 ,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 ,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⒉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⑴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

 ⑵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 ,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 、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

 ⑷汇报交流 ,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 ,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⒊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⑴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⑵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⒈出示游戏器材 ,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

 ⒉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关于“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好信息牛逼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