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科普“新道游黑科技”(其实真的确实有挂)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 ,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 ,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 。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1.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 ,通过添加客服微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网上科普有关“求一些初一的历史问答题!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一些初一的历史问答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581年 ,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年号开皇 。
2 、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隋朝时 ,惠州地区成为州郡治所所在地。
3、隋文帝统治的措施:
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
4、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大运河 ,是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的。
5 、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⑴、掌握隋大运河的一个中心,两端 ,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
一个中心:洛阳 两端: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⑵、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⑶ 、隋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是:促进南北的经济交流 。
⑷、隋大运河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6、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隋开凿大运河时 ,充分利用天然河道 、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 ,定都长安 。
2、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
3 、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魏征。
4、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 。
5、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⑴ 、在赋役制度方面 ,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驰。
⑵、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⑶、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 ,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
6、“三省六部制 ”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 、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
7、《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8 、唐太宗统治期间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 ,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使唐朝步入鼎盛的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以及唐玄宗。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国号为“周”。
3 、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4、史称武则天有“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的是武则天。
5、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
6 、唐朝时期 ,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筒车是一种可以解放人力的灌溉工具)
7、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 ,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8、以黄 、绿、蓝等为基本颜色的彩陶制品叫唐三彩 。
9、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2 、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吏的制度 ,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
3、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5 、 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饮茶风俗风靡全国是在唐代 。(我国是茶的故乡)
6、 唐代 ,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7、 盛唐时期,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8 、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 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 ,漠南地区的东突劂势力最为强大。唐朝太军扫平东突劂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
2 、 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
3、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统一蒙古高原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
5 、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玄宗时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6、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与今西安的唐朝小雁塔相似 。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1、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叫遣唐使。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
2、与大诗人李白 、王维是亲密朋友的日本留学生是阿倍仲麻吕。
3、唐玄宗时,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 。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4、玄奘 ,又称三藏法师。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 。后编成《大唐西域记》
5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
6、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的两大商业区。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 唐朝初年,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
2 、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3、 唐初,人们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唐初著名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 ,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 ”。
4、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桥 ,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的先河。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1、 唐代影响最大 、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被称为“诗仙” 。杜甫被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2、 白居易称颂李白、杜甫“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3 、 唐太宗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很有名 。
4、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塑像与壁画)是中外文交流的瑰宝。
5、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 ,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课 辽 、西夏与北宋并立
1、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宋朝 ,定都汴京,史称北宋。
2、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 ,定都上京。
3 、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4、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 ,定都兴定,史称西夏。
5、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 ,北宋送给西夏“岁币”。
6 、北宋时,惠州名称正式出现 。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1、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金政权 ,后定都会宁。
2、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 。
3、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称帝 ,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 、著名抗金英雄岳飞带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兵,取得大捷。
5、 1141年 ,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南宋送给金“岁币” 。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1、 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 ,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 、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3、 宋代人从越南引进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
4、 宋代 ,煤(当时称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5 、 宋代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
6、 宋代陶瓷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7、 北宋时期 ,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 ”“关子”等纸币。
8 、 宋朝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 ”“蕃学” 。
9、 宋朝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机构。
10 、南宋时 ,福建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 规定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做官是在宋代 。在宋代,商人居于士农工之后。
2、 宋代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 宋代民间最重视的三大节是:元旦 、寒食、冬至 。
4、 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
5 、 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历史 问答题
“进士”在唐代属于哪一层次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
唐亦设此科 ,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元 、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 ,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诗人考中进士说明什么。。 。。
就唐朝而言 ,考进士需要诗赋,明经等,这也就是说诗人中了进士,可以说明他对明经科也是比较擅长的。这个问题太怪了 ,还有诗人的鉴定是怎么说会做的就算还是名垂千古的?会做的话,基本所有的秀才级别的都能做的 。。。名垂千古的又是百年难得一见啊 。所以如果是一个人中了进士(唐朝的科举分很多种类的,我在下边帮你引用下吧)的话 ,说明此人在诗赋和明经上都很有水平,此外,他就踏上了政途 ,选入京或外放。
至于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 、进士、俊士、明法 、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 ,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 ,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 、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 ,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 ,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 ,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 ,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 ,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 ,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 ,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 ,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 ,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 ”所以 ,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 ,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 ,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 ,才踏进官场 。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 ,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 ,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 ,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 、步射、平射、马枪 、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 。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 ,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由此可知道,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多方面考察 ,比较现在的考试制度要完善,但在实用上可能比现在的差些,比如现在的考试关于数理,天文 ,地理等的学习又是唐朝不可比的,毕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嘛 。
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这个问题不应该是咱们应该考虑的,既然你说到了 ,那我谈下自己的浅见吧。
现在的考试制度,我认为,他的初期目标是提高全国平均文化素质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的文化素质才会诞生更多的人才,才能为下一部的学习奠定基础 ,才不会再战争后出现人才断流。
据我了解,德国在1860年左右就已经达到了我国现在的水平,这也是德国经历两次战败后仍然能够崛起的原因 ,其他瑞士,美国紧随其后,当然发达国家的教育一定是很高的,因为大家都从德国身上血刀了东西 。
也正因为这样 ,国家才会在明明知道,大学生就业难得前提下,还有扩招了。
在全国水平提高的情况下 ,那么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才将是真正的人才选拔,而且 ,国家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教育体制上也会改进很多的(说句实话,我们其实就是国家的实验品 ,本来就没想着有什么成就,出了什么人才固然好,没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这又涉及了中国官场,我就不多说了,)有些人提到要向西方学习什么的,其实到了这个第二阶段的话 ,那大学也会是好进难出的,并不是中国现在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国情所限制。
再之后的话 ,那就是培养使用性人才,象现在的西方英美等国,名校出现的人大多在全世界多能吃的开的原因了 。
再下一阶段 ,我没见到过,我不敢妄言,
目前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更科学地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公平竞争的原则从古到今 ,从国外到国内,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不管是谁 ,都不会那么做,只会那么说。你想,要拉拢人心,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你会选择谁,当然是朋亲故旧了,其次就是送礼的了 ,呵呵。所以绝对的公平竞争的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你又大才,相对其他人你确实强非常多 ,而且得会“做人”。
更科学地得到人才,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只在报告里见过 ,现实没见过 。但我想相对的做法可以来实比,只要真实的比拼一下就会出来你说的原则的,但不会有人提出这种做法的 ,也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赞同的,因为你在逆势而为,一切都清澈见底的话,不是什么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决 ,那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历史上的汉奸就是内部的私心得不到解决,水至清则无鱼。
历史问答题
1.两宋时期 ,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原因有哪些?
东汉末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使南方的经济得到了发展;魏晋南北朝时 ,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特别是人口大量南迁 ,使南方进一步开发;两宋时期北方人民抗击周边少数民族入侵,南方相对稳定,正所谓“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 。
2.有人说,两宋时期是一个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时代。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两宋时期,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气象 。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 ,通过读书找出两宋农业的新特点。
农业人口的增加:人口达一亿;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秧马;
农田水利方面的进步:钱塘江海塘;
耕作技术的提高,水稻种植普遍推广,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占城稻、太湖流域。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1 、宋代商业繁荣:
指出:两宋时期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镇的兴起、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海外贸易的兴盛 。
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通过读书找出两宋商业的繁荣的表现。
城镇的兴起:城镇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它是由贸易集市发展而来的;
纸币的出现和使用:北宋时期 ,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2、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通过读书找出两宋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周边民族的兴起,迫使宋与中亚地区的陆路往来中断 ,必须通过海路与外国发展贸易关系;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政府的鼓励政策 。
表现:“蕃客 ” 、“蕃坊”、“蕃市”、“蕃学 ”的出现;重要外贸港口的出现;市舶司的出现;外贸范围广。
〔三国〕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的郡主孙权远离中原的残酷争斗,已经开始向海上发展。公元227年 ,孙权在东治(今厦门)训练能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并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率远征水师一万余人渡海到达当时的夷州(今台湾省),遭到当时土著蛮荒的轻微抵抗 。由于当时语言不通 ,水土不服,又有数千将士病亡,两位将军只得率部返回大陆。同时带走土著数千人为以后的更好的了解和治化台湾作好准备。
〔隋朝〕
隋朝末时 ,大臣何蛮极力说服隋炀帝开拓流求(今台湾省)荒蛮之地,公元607年隋炀帝派何蛮和羽骑尉朱宽大将军一起率水师万余人隋朝“五牙”战舰数百艘入海赴流求远征 。但战果不大,并遭到土王欢斯的抵抗。公元609年 ,隋炀帝又派虎贲郎将陈棱大将军率部万余人开始对台湾东征。隋军从高丰(今广东潮州)出发,先到达一鲲身(今澎湖),再抵台湾西岸中部登陆 。又受到土王欢斯率部阻挡 ,经数场激战,隋军大获全胜,土王欢斯被斩首。
〔南宋〕
南宋时期公元1171年 ,南宋王命泉州(今福建)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房200余间,并且派数千将士常驻。次年派水军万余众征伐台湾本岛,在击退土人抵抗后在本岛驻军下来,为解决驻军的给养问题 ,实行屯垦制度,并委派朝官开牙建府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驻军。
〔元朝〕
元朝时期,公元1292年世祖忽必烈派熟悉水战的汉军六千余人战舰三百余艘前往澎湖(今台湾省)招抚当时的土著高山族。元军抵达后遭到当地土人的抵抗 ,无奈元军人数太少,再加上水土不服,士气低落 ,终于兵败将倒剩余的汉军只能逃回大陆 。公元1297年,忽必烈再次任命福建平章政事高兴为东征大将军,率汉军水师一万五千余众战船数百艘再次进兵台湾 ,经过数月的激战终于一举拿下台湾本岛。
〔明朝〕
明朝时期,倭寇时时搔扰中国东南沿海百年之久。公元1602年(明万历30年),有部分被明军击溃的倭寇逃至琉球(今台湾省)岛。在明朝抗倭将领沈有容大将军的指挥下 ,明军在台湾近海一举歼灭大部倭寇,台湾百姓热烈欢迎登陆的明军 。这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为争夺贸易权,于1603年进攻葡萄牙人占据的中国领土澳门,未果后退至南洋。1622年 ,荷兰人在第二次进攻澳门不成后,又退踞澎湖 。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军万余众 ,战舰数百艘进击荷军,荷兰人被痛打至举白旗投降,但惨败的荷军撤到了台湾岛。由于当时明朝正处在和满清人的战争 ,所以顾不上台湾的荷兰入侵者。1626年,西班牙人也登上台湾岛,占据北部 。荷兰人向西班牙人进攻 ,最终于1642年赶走西班牙人,获取了对整个台湾的控制权。
〔清初明末〕
清初明末公元1657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接见了当时从台湾逃回来的何廷斌 ,此人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的旧部,在台湾一直充当荷兰翻译。他的到来主要是说服郑成功东征台湾,当时的台湾已经被汉化了几个世纪了 。从公元1622年荷兰国就一直派战舰到台湾进行侦察和武装骚扰,1642年荷兰大举进攻台湾 ,荷兰人的大军很快就占领了鸡笼(今基隆) 、淡水等地,并打走了西班牙人。荷兰人在台湾实行军事管制,血腥镇压当地居民的反抗。并以台湾为基地沿海劫商掠货 ,俘获华人为奴 。殖民者的暴行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和仇恨。
郑成功和众将领正想建立一块反清复明的根据地,郑成功从何廷斌那得知台湾的状况,决定渡海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公元1658年郑成功开始为收复台湾做准备 ,郑军抓紧时间检修战船,探测航道。公元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乘侵台荷军兵力薄弱(千余人)及其援军受季风影响难以赴台之机 ,亲率将士2.5万人、战船数百艘为第一批,在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下由金门料罗湾出发 。郑军由澎湖启航,四月初二晨抵荷军疏于防守的鹿耳门港(今台南市安平港北)外。郑成功乘中午满潮 ,率师通过道纡水浅的北航道,驶入鹿耳门港,令水兵4000抢占北线尾岛,全歼荷军守兵;自率主力通过大海湾 ,直插禾寮港,在岛上数千同胞接应下上岸。四月初三,郑成功乘胜扩人战果 ,集兵1.2万包围赤嵌城,断城内水源 。在城周布设火器,对荷军形成军事威慑。遣送俘获的赤嵌守军头目描难实叮之弟夫妇回城劝降。初四 ,描难实叮因势穷率众出降,郑成功予以厚待 。在郑成功优俘政策感召下,荷军中黑人士兵亦倒戈降附助战。郑军未到之鸡笼、淡水等地 ,台湾同胞自动拿起武器驱逐荷军。
台湾城被围困八个月后,第二批郑军登陆 。十二月初六,郑成功下令炮轰台湾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 ,发射炮弹两千余发,当晚破城。龟缩台湾城内的荷军残余六百余人,由于伤残 、饥病,几乎丧失战斗力。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 ,决定愿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 。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揆一代代表荷方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中国。
〔清朝〕
清朝盛期 ,康熙大帝对台湾的策略又改为招抚,从此就开始长达十几年的议和谈判,但始终没有结果。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乘郑经病卒、其子郑克塽年幼初立和台湾本土出现内讧之际 ,康熙大帝决定发兵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一年夏,康熙大帝排除朝廷内种种干扰,命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总提督 ,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同筹谋取台湾之策略。两位受命后,积极整顿军务,制造战舰 ,练兵选将,同时派人侦察敌情,探测航道。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清军水师2万余人、各种战舰二百多艘 ,直逼澎湖 。各战舰的风帆上均书写主将姓名,有便于指挥联络。郑守军有了二百多艘战舰和近两万人的军队,数量上与清军旗鼓相当。六月二十二日 ,清军强攻澎湖本岛,施琅将水师兵分三路,以总兵陈蟒和董义为左右翼 ,各率战舰五十艘,分别进攻鸡笼屿和牛心湾,以作牵制;施琅自率战舰百余艘为中路直攻娘妈宫(今澎湖本岛西北角) 。清军奋勇大战 ,击毁郑军战舰一百九十艘,歼灭郑军主力一万二千余人,迫使郑军四千二百余人投降。郑军主帅刘国轩见大势已去 ,狼狈的只带剩下战船二三十艘,残军数百人,狼狈逃回台湾本岛。台湾内部震动,刘国轩力主投降 ,康熙大帝乘胜降旨招降 。七月十五日,台湾地方当局派人献上地图名册和投降书。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军登陆台湾岛。后清廷纳用施琅建策 ,在台湾设县 、府、巡道,派军驻守,加强统治 。从此结束了由郑成功起历经郑氏家族三代为期二十余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终于实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盛世。
台湾历史上的称呼
台湾 ,秦朝称之为“满洲”;三国时称之为“夷洲 ”;隋朝改称“流求”;宋朝称之为“毗舍那”,亦称“毗舍耶”;元朝称之为“琉球 ”,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和琉球;明初叫“东番”,后又称为“鸡简山”、“北港 ” 、“笨港”、“台窝湾”等,至明代万历年间始有“台湾 ”之称。现在明白为什么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吧?而且台湾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 ,可作为主要的占略点对我沿海防御起到骨干支撑作用。台湾与海南岛相映,形成“双目”;北和舟山群岛呼应,构成“倚角”;足以掩护我东南沿海6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台湾海峡长约220海哩,平均宽度约90海哩 ,是我国沿海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也是西太平洋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航道,日均通过的商船达百艘之多 。我国四大外贸航线有三条需要南下。台湾海峡的航行畅通对我国民经济均恒发展和外贸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虽有18400公里的海岸线 ,但只与一个大洋相连,我国诸海又被包围在第一岛链,实际处于半封闭状态 。如我们要跨入大洋 ,就必须冲出第一岛链,打破缠在我们身上的这个锁链。而这根锁链的各节中,台湾是最薄弱的一环。
台湾直面太平洋方向上 ,有很长的海岸线 。其东侧每一公里长的海岸线外都有数百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而且我国在东太平洋上拥有10万平方公里的海底资源开发区域,台湾岛是我国太平洋海底资源主要前进基地。也就是说 ,台湾还是我国走向远洋的大门。台湾北距鸭绿江900海哩,南至北仑河口与南沙群岛均约800海哩,一支舰队从此出击,在二天内 ,机动范围可覆盖整个中国沿海;向北可抵东海抵黄海作战,向南可直接打击侵犯南海之敌 。台湾也是第一岛链上的中间位置,向北排列着琉球群岛、日本列岛 、千岛群岛蜿蜒2000多海哩 ,南望则是东南亚数千群岛,纵深也有数千海哩。从台湾向东,跨越1200公哩 ,则可进击第二岛链。仅从军事角度来看,雄居台湾一点,可危震三方。台湾本岛长390公里 ,宽约140公里,面积35780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69%,平原占31% ,岛上不利于大兵团作战,而面向大洋一侧的海岸,均为悬崖,直立百丈 ,无法进行大规模登陆,具有极为有立的防域自然条件。同时岛上有雄厚的物资基础,能保障一支现代化海军的能力。台湾机场密布、港湾众多 ,有高雄、基隆、台北 、花莲、苏奥、左营等;如果与大陆一侧的三都 、闽江、湄州、厦门 、东山等港湾和金门、汕头、厦门 、漳州、福州、龙田等一线机场相映成辉便构成十分有利的海空军基地网群,足以满足任何一支庞大的舰队驻屯 、补给、修理、集合、疏散 、隐蔽及训练、演习之需要 。由于台湾与大陆近在咫尺,面向大陆一侧地势平稳 ,整个海峡内几乎任何有碍航行之物,均可通航,极易得到大陆的支援和加强 ,战时若有必要,甚至整个台湾海峡地区都可辟为军事基地,该地区15 ,000平方公里的水域均可纵横机动,为海军机动作战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可见,由于台湾的优越条件,使她具有攻防兼备的优点 ,其作用远不是数十、数百个珊瑚礁所能比拟的,也非“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所能概括的。
关于“求一些初一的历史问答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